CLC 编号:K87 证件识别码:A 货号:2095-5669 (2016)02-0013-05 在中国,绝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文明()”是狭义的理解和把握,指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是文化()的代名词。此外,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1]172的论断,即国家的出现是文明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纵观20世纪初至今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对国家起源和早期文明史的探索过程,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从已知实体向上推文明程度,来自于成熟的国家和社会的明显表现。在功能中,探索早期状态某些本质的萌发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由于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由此产生的史学传统,即使在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后,这一探索也正确地以特定朝代的识别为中心并开始。由此产生了几个有趣且值得关注的特征。 一、1920年代至今:文献为本的《深圳补史》与王彤的考古 20世纪初,王国维成功解读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明《殷本记史记》所载商王家谱基本可靠,商事事迹王朝被认为是历史的[2]。这一重大学术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学术界。既然《史记·殷本记》被证明是史实的,推测《史记·夏本记》和先秦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也应该是史实,进而相信存在夏朝。可信的推论方法得到广泛认可,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基本共识, 安阳殷墟的发掘始于1928年,证实该遗址是商朝晚期的都城[4]。1950年代,由于二里岗文化和郑州商城早于殷墟的发现,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考古学上的商文化被推到了二里岗时期[5]。1959年,徐旭升等人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在考察可能存在的“夏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二里头遗址[6]。在考古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关于夏文化探索与夏商界线的探讨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与考古层面的基础研究相比,利用有限的考古资料进行狭义的史学综合研究,引起了更多的关注[7]。而1990年代启动的“夏商周工程”显然也以文学为基本前提[8]。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其中的“夏”仍然是预设的,而不是证实的。这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考古学乃至史学的总体学术定位和研究思路。 总的来说,直到1970年代,由于黄河流域考古工作的集中,受考古发现的局限和传统文明观的影响,中国学界普遍对中原王朝的中心观抱有一定的看法。起源单一,认为最早的国家是商朝或夏朝。 二、1950年代至今:单线连续进化论为主流王子奇 中国城市考古学的探索历程,上限不断推进 在中国学术界对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考古探索中,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各种认知模式。除“中原论”[9]外,还有“星辰论”[10]、“中国互动圈论”[11]①、以“双花论”或“多合一”为中心的论中原论》[12]、《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论》[13]、《新中原中心论》[14]等。 “中原论”以外的其他理论,从多元认知的角度,大致可以看作是新中原中心主义。演变,最终“百川归海”。尽管人们普遍承认社会发展在一般意义上是不平衡的,但学者们会否认区域文化之间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悬殊,古代区域文化之间的不平衡和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单一的“一般进化论”思维方式一直是主流,各地史前社会普遍同时走向文明的观点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基本共识。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叙事中,宏观垂直测年已成为主流,如“新石器时代晚期”、“铜石并用时代”等,其分量是远比区域标准的动态分析重要。[15]。从统一的当代中国追溯单一(包括“多元化统一”)中原国家的起源,仍是当前的主流认识。即便是像良渚这样地处中原之外,在中原王朝文明诞生前几百年就消亡的早期文明实体,也被认为是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宏观垂直测年已成为主流,如“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其分量远比区域标准的动态分析更为重要。[15]。从统一的当代中国追溯单一(包括“多元化统一”)中原国家的起源,仍是当前的主流认识。即便是像良渚这样地处中原之外,在中原王朝文明诞生前几百年就消亡的早期文明实体,也被认为是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宏观垂直测年已成为主流,如“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其分量远比区域标准的动态分析更为重要。[15]。从统一的当代中国追溯单一(包括“多元化统一”)中原国家的起源,仍是当前的主流认识。即便是像良渚这样地处中原之外,在中原王朝文明诞生前几百年就消亡的早期文明实体,也被认为是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一的当代中国追溯单一(包括“多元化统一”)中原国家的起源,仍是当前的主流认识。即便是像良渚这样地处中原之外,在中原王朝文明诞生前几百年就消亡的早期文明实体,也被认为是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一的当代中国追溯单一(包括“多元化统一”)中原国家的起源,仍是当前的主流认识。即便是像良渚这样地处中原之外,在中原王朝文明诞生前几百年就消亡的早期文明实体,也被认为是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约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以考古发现为先导,中国学术界开始根据日益丰富的考古成果提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重新评价,重点关注仍处于“原始时代”的夏朝。 ”。甚至是“五皇”时代,所谓中国古代历史的传奇时代。虽然讨论的问题很广泛,但中心问题是中国何时进入文明时代,即国家出现的问题,而国家出现的时间在不断推进。 1970年代王子奇 中国城市考古学的探索历程,唐岚通过研究大汶口文化陶器的符号(或陶器文字),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16]。基于1970、80年代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现,学者们提出良渚文化出现私有制,处于文明前夜,甚至进入“国家时期”的观点。同时,不少学者认为,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龙山时期重要遗址的发现,与传说中的夏朝或诸国不谋而合。 “五皇”时代。早期文明社会[17]。1980年代,在辽西红山文化重大发现的基础上,苏炳奇提出,红山文化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古国的开端。后来,他提出了中华文明“星空”、“古文化-古城-古国”和“古国-方国-帝国”发展模式理论[18]。但像红山文化这样的大规模宗教现象和社会公共项目能否证明强制权威的存在已经进入了早期阶段,即使在中国学术界,也不乏异议。有学者指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形成,是建立在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文化认同之上的。如果我们以国家的出现来定义文明的形成, |
相关阅读
2022-05-12
2022-05-12
2022-05-12
2022-05-12
2022-05-12
2022-05-11
2022-05-10
2022-05-10
2022-05-09
最新阅读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