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旅游纪念品 孙凯强正在锻造洛阳铲 洛阳铲成品 不久前,洛阳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出炉,其中包括2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5个拓展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艺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门类。记者带您走进洛阳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洛阳铲起源于洛阳。它是我国考古钻探的主要工具,在考古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洛阳铲锻造作坊主要集中在六河回区小李村一带。其中洛阳孙青瓦探铲厂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阳铲锻技艺保护传承单位。 1、盗墓贼变身考古兵器 洛阳一锹刺破阴阳界。 一提到洛阳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盗墓。洛阳铲自问世以来,就与盗墓者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盗墓神器。 曾经被用作盗墓神器的洛阳铲的锻造技艺,如何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着疑惑,《洛阳晚报》记者来到洛阳孙青娃位于六合回区小李村的铁锹厂一探究竟。 在听完铁锹厂厂长卢爱珍和洛阳铁锹锻造技艺第五代传人孙凯强之后,《洛阳晚报》记者找到了答案:洛阳铁锹早就从盗墓文物变成考古兵器。 洛阳锹又称探勘锹,是一种考古工具,铲头呈瓦形,一端有柄,可接白蜡棒。使用时垂直向下刺地,可埋20米以上。铲头可以带出地下土壤,逐渐挖一口直径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检测地下土层的土壤质量,知道地下是否有古墓。 明代王士兴《广志义》卷三“江北四省”说:“洛阳水土深厚,墓葬达不到四五尺的泉水。” “墓葬虽如约而至,但盗贼仍能用铁,锥入闻之,即散发金银铜铁。”明代盗墓者使用的铁锥演变成民国时期著名的洛阳铲。洛阳铲直径小,对地下文物的破坏很小,因此成为北方盗墓贼常用的探墓工具。 洛阳铲的“归恶归义”要归功于一个人——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巨贤。在亲眼目睹盗墓贼使用洛阳铲后,他尝试将其用于考古钻孔。 魏巨贤在《中国考古史》中写道:“用铁锹弯成多半圆形的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凿出一个相距五尺的洞。把土放进铲子里,用手把土拿出来,看土是活土和死土探铲在哪一年用于考古,所谓死土就是自然地层,活土就是地层乱序。结果。当遇到活土,凿个大洞,容得下,十九必得古物。”作者详细记录了洛阳铲的形状和用途。 2、洛阳铲子身世之谜 孙庆娃(1924—2007),洛阳铲锻技艺第三代传人,也是传承人中的核心人物。孙开强,1990年出生,自祖父孙庆娃养育之日起。自幼为洛阳铲选材,深入锻造研究,掌握了一套洛阳铲锻造技艺。 2004年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科普教育频道“课程”栏目播出了45分钟的专题片《一剑穿阴阳界》,介绍了洛阳铲的神奇功能。孙清娃与考古学家蔡云璋教授、赵振华教授共同揭开了洛阳铲身世之谜。 通过这部专题片,《洛阳晚报》记者得以了解到第一把洛阳铲的诞生,以及孙庆娃学习洛阳铲锻造技艺的过程—— 1923年左右,麻坡村村民李亚子到孟津某地的一个市场,过了一会儿,蹲在路边休息。这时,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家包子店,卖包子的人正要在地上挖个小坑,搭个棚子。男人的打孔工具引起了李亚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东西每次戳到地里,都会带出很多泥土。经验丰富的盗墓贼李亚子立刻意识到,这东西比平时用的铲子更容易到达古墓。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李鸭根据工具画了一个图案,找到了一个铁匠,让他按照图纸来搭建。就这样,第一把洛阳铲出现了。 可以看出,李亚子是洛阳铲的设计者,而这个铁匠就是洛阳铲的原始建造者。 孙清娃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铁匠名叫陈银娃,是陈银娃和李亚子共同打造的第一把洛阳铁锹。 孙清娃的二哥孙清河与陈银娃一起学习打法,掌握了洛阳铲锻造技艺。 14岁那年,孙庆娃从孙庆和那里学会了锻造洛阳铁锹,然后干了一辈子,从村里的铁匠变成了独特手艺的传承人。 孙清娃用她的大部分生命和智慧,将洛阳铲的锻造过程做到了完美。在孙开强看来,祖父孙庆娃的成功在于修炼中提高。 1950年代,洛阳铲被我市考古学家广泛用于现代文物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东周、隋唐洛阳城、汉魏古城等重要遗址. 孙清娃认真听取探险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洛阳铲,终于做到了“(降土后)土满探铲在哪一年用于考古,土不下;出土快,泥土容易倾倒;铲子容易举起,不费力;没有卷边的好铲子的标准。 3、28 进程 400 节拍 1954年,文化部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联合举办了两次考古培训班。当时决定将洛阳铲作为全国文物的通用勘探工具。 考古训练班的人回来后,他们从洛阳聘请了一位测量师,教他们如何使用洛阳铲。就这样,洛阳铁锹从洛阳推广到了全国,进入了全国高校的考古教材。教科书里有洛阳铁锹,说考古钻孔要用洛阳铁锹。 此后,洛阳铲逐渐走出国门。美国、荷兰、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等国也将洛阳铲应用于本国考古。 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及利亚时,赠送给阿尔及利亚一把孙庆娃精心制作的洛阳铲。 孙开强说,洛阳铲已经从最早的单一瓦形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探矿铲。煤炭、石油勘探、林业和植树造林等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洛阳孙青洼勘探铲厂生产的洛阳铲300多台,用于南水北调安阳段施工现场。 孙开强说,一把小洛阳铲需要经过下料、下料、制胚、烧制、锻造、成型、切胚、修边、磨尖、打浆、热处理、夹料等28次400次才能完成。完成每个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手动完成。 考古学家蔡云章长期从事考古工作。他对洛阳铲工艺研究了很多,认为有两个秘诀: 首先,它的半圆(瓦形)的弧度很讲究。弧度过大,探入后土上不来;弧度太小,土会被困在里面,不容易倒土。 其次,淬火时间有讲究。淬火时间过长或过短都达不到合适的硬度。 孙凯强说,百年淬火工艺、400余次锻造胚、独特的揉捏工艺是洛阳铲锻造技艺的三大法宝。 洛阳铲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5年的研究才能上手。捶打捶铁也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因此,洛阳铲锻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另外,孙青瓦谭铲厂是家庭作坊,生产规模小,严重制约了洛阳铲锻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普及洛阳铲,让神秘的洛阳铲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孙凯强还开发了洛阳铲旅游纪念品,供游客和洛阳铲爱好者购买。 “我听爷爷说,洛阳铲能辟邪,大概是因为它能刺破阴阳界。”孙凯强说。 (记者于子宇文/图) |
相关阅读
2022-05-12
2022-05-12
2022-05-12
2022-05-12
2022-05-12
2022-05-11
2022-05-10
2022-05-10
2022-05-09
最新阅读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