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丁国峰     享誉全国的南京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6月17日在“大数据+网格+铁脚板”防灾减灾模式——“金陵气象灾害”中启动新举措瞄准”“预警与预防”系统正式上线。     本系统基于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将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与气象、规划资源、水务、住建等部门对接,对接自然灾害数据,开展“线上线下”咨询判断,精准推送,采用“工单响应”模式,实现发布者、社区网格人员、企业安全监管人员“端到端”流动,高效的应急响应闭环等“报警巡查、应急疏散”等,实现南京全城区“无死角”气象灾害精准预防,城市应急管理实现了以预预报、预报为主的精准防灾管理升级。第一次。     “大数据”精准赋能风险预测更智能      近年来,沙尘暴、雷暴、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持续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将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目前,仅靠传统气象预警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预测,更难以与城管提示进行有效对接,给众多城市带来严峻挑战。然而,“短期逼近”的预警无法实时响应和高效处置。主要原因是预警信息一般以现有的预警方式发送,预警的针对性和针对性不强,工作指示不明确。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与南京市气象局联合研发的“金陵气象灾害精准预警预警系统”突出“精准预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让气象首次实现街道城镇监测预警网格化单元,探索气象灾害短期预警预报机制,预报灾害范围和灾害时间精确到1公里预测到分钟。     据了解,为提高全流程、全链条的风险防范能力,南京在体系建设上,加强对大数据的引领,加快推进数据融合共享。该系统以应急管理“181”平台城市风险源(重点防控目标)数据库数据为基础,汇聚危房、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房屋、地质灾害隐患点等13大类5万余项。行道树、户外广告牌、地下空间和建筑幕墙。风险源数据信息为针对性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当系统接收到气象灾害的短期预报时,气象、应急、规划资源、水务等部门将通过“金陵应急宝”调动专家库资源,整合气象与次生灾害数据、受灾体数据、历史灾害等风险因素等风险因素进行讨论和判断。根据咨询结论,生成“红橙黄蓝”四级灾害预警工作指令。     目前,系统一期将实现对高影响天气可能引发的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的精准预测预警。南京市气象、应急、规划资源、水务等部门也将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结合全国自然灾害普查,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快改进基于多源数据的系统。 “灾难阈值模型”让“目标”更加精准。     “网格”一体化联动,预测更科学      灾害预报传递也需要准确。如何建立重点防控对象“个性化”处置工作秩序,实现分类分类精准推送?这一切都取决于南京日益成熟的社会治理网格工作机制。      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 2019年以来,南京稳步推进安全生产电网工作,在全市1.2万个综合电网上叠加了1914个“应急电网”和1.7万个“安全监管电网”。依托应急管理“181”平台,牵头开展“城市风险(源)普查、识别备案、责任明确、联网确认”、“登记”城市风险源的基础攻坚战。      )明确,风险等级明确,隐患类别明确,网格清晰,监管责任层级明确全国气象发布系统,行业主管部门明确,涉及监管责任的部门明确,信息共享路径清晰。 "风险管控责任制、风险管控措施体系、相关监管行业部门、层级和责任人一目了然。      "系统还支持城市、区、镇、街道等多角色,根据可能受灾的区域,分级发布应用。"南京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当系统接到气象灾害预警时,根据应急预案和“181”平台标注的监管责任制,系统自动设置处置单位和处置措施,对重点防控对象一一形成报警、巡查、排险、疏散等不同类型的“响应工单”。应急人员、物资、设备等电力资源智能精准匹配。 “响应工作令”可以精准推送城市监管部门负责人、区街道联动指挥云平台、基层综合治理和应急网格人员,将防灾触角伸向广大群众。社会治理的“最小单位”。     “铁足板”落实责任,应急响应更高效      “大数据+电网+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是江苏创新实践的一大特色。在灾害应急响应中,应急响应的关键要落实到每个电网的每个责任人身上,这离不开“铁蹄”。     在灾害应急响应过程中,依托系统智能匹配的专家、设备、物资等应急资源,各级负责人迅速组建应急联动响应小组。巡视、走访、排险等处置措施,处置结果同步反馈系统,实时跟踪查看,实现工单精准执行,高效闭环响应处置,进一步提高“负分秒”应急能力。     据了解全国气象发布系统,系统中的灾害预警信息也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同步推送给区域内的保险公司。    &2010年以来,南京在电网治理中特别注重加强高素质电网人才的培养,包括在电网上设立党支部和小组,在电网上设立党建服务点,扎实做好电网工作。进步。落实“一日双巡”等工作制度,用电网工人的“铁脚”衡量城市安全,筑起防范风险、排查盲区的“钢铁长城”。     南京市应急管理局还依托南京电网学院,聘请防灾减灾领域的专家学者、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截至目前,12期培训了2300名骨干电网人员,为全市安全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
相关阅读
2022-05-09
2022-05-09
2022-05-09
2022-05-09
2022-05-09
2022-05-09
2022-05-09
2022-04-29
2022-04-18
最新阅读
热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