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在同学们眼中,踏实、勤奋、认真的王毅,适合做学者和做研究。但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毅进入外交部,进入亚洲司。 在王毅突出的个人能力中,“文笔好”广为人知。 他对文学和历史情有独钟。早在北大荒知青时,王毅就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史书籍,并在黑龙江的各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 30多年过去了,王毅的同学们都记不得高考的作文题目了,但他们清楚地记得,王毅的高考语文成绩是全班最高分。 王毅的特长和文笔在外交部得到了充分发挥。1980年代,王毅还在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司工作。 同时,王毅起草了上报中央领导的有关材料。貌似官方的文章,却是王毅写的。一般情况下,据说外交部发给领导的手稿,每次回来都被他“红”了。但王毅起草的草案,回来时,领导只修改了两处。 这是罕见的。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央领导也对这份手稿作出批示: “这份手稿写得真好!”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资料图) 最年轻的外交部副部长 在外交部工作期间,王毅获得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在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学习。 在外交部,一些老干部的印象是,王毅思想活跃,知识面广,能吸收和借鉴学术界的新理论、新观点,敢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与媒体沟通。从美国回国后,王毅出任外交部部长助理,此后进入外交部领导行列。 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他从办事员到副部长只用了19年时间,所经历的几乎每一个职位都创下了“外交部最年轻职位”的纪录。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大使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人” 到了知命的年纪,王毅迎来了一个关键的任命。2004年8月,第十次中国驻外使节会议,政治局常委九名委员全部出席。当时,前驻日大使武大伟已经回国,有人从新闻画面中得知他刚刚被免去副外长职务。担任部长职务的王毅坐在观众席上。 外交部随即证实,王毅是出使日本。《中国新闻周刊》当时报道称,51岁的王毅被寄托在中日友好协会已故会长廖承志的角色上。 在日本,王毅留下了最有名的一句话: “大使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人。” 当时,日本《关西中文时报》转发了一封求助信给王毅。一名患有白血病的中国工人在日本濒临绝境,急需回国治疗。随后,使馆与日方协商,为病房患者办理了特殊情况并办理了回国手续,并安排该男子次日晚上回国。 中新社陈光明 摄 国台办主任遗憾五年不去台湾 王毅任驻日本大使回国后,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党委书记。王毅以新身份首次亮相颇具“活力”——带领外交部干部职工在大院锻炼。 《黄山日报》还报道说,他率领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官攀登黄山。报道还透露,王毅的蜜月也是在黄山度过的。 他由外交部副部长调任国台办主任五年来,两岸关系稳定。中国台湾网记录了王毅对台湾记者的辞职讲话。他对任内两岸“风平浪静”感到“欣慰”,也提到“遗憾”:“一直没有机会访问台湾”。 中新社记者 金硕 摄(资料图) 霸气“金句”继续 作为外长,王毅自然会受到外国记者的质疑和“刁难”,但他总能解决问题,保持霸道的“金句”。 当加拿大记者质疑中国的人权问题时,王毅怒斥她的“偏见和傲慢”: ——你的问题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和傲慢,我完全不能接受。 针对南海仲裁事件,王毅曾强烈表态: ——现在有人掀起波澜,也有人炫耀武力。但就在潮流来来去去之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年轻,这些尝试最终都将徒劳无功。历史终将证明,路过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人。 面对日本记者提出的棘手问题,王毅迎头赶上: ——70年前,日本战败;70年后,日本不应该失去良知。是继续背负历史的包袱,还是与过去彻底决裂,最终取决于日本的选择。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针对中国在南海建设岛礁,他曾表示: - 只要合法合理,我们有权这样做。 关于加强对海外公民的保护,他说: ——“中国的脚步”走到哪里,“中国的保护”就跟随着。 在谈及海外追逃、追赃时,他曾说: ——编织一张密密麻麻的反腐国际合作网络,让狡猾的狐狸无处可逃。 这些强硬表态被外媒视为“严厉外交”,意思是王毅的表情严肃而凝重,改变了中国外交官的笑脸。 如果说王毅只有强硬的一面,那就不是中国人所爱的王毅。 喜欢王毅的人中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年轻,很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原本是人们心目中“离政治最远、最不喜谈国事的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外交官和外长会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 王毅曾在记者会上回答南海岛礁填海造地问题时表示,“我们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去别人家建违章建筑,我们也不想被指着我们自己的家。” 他在写一个字的时候做了一个打引号的手势。 一群电影圈粉无数 泰国外长甚至发表声明,“如果我是女人,我会爱上他”。 我们的王外长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 他喜欢书法,书法写得很好; 他热爱运动,热爱运动。 王毅自己也曾透露过一个小秘密——他经常打网球。 |
下一篇:日韩、日朝关系的新动向
相关阅读
2022-05-11
2022-05-11
2022-05-11
2022-05-08
2022-05-07
2022-05-07
2022-05-07
2022-05-07
2022-05-06
最新阅读
热点图文